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行业聚焦  > 正文

助力电影制作,拓展想象空间——科幻电影背后的“中国制造” 当前时讯

日期:2023-02-24 05:57:16 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

春节期间,电影《流浪地球2》带起了一波“科幻电影热”。上映30天后,《流浪地球2》票房突破38亿元,正式进入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前十位。剧中精良的特效、先进的制作流程,既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长足进步,更映衬出“中国制造”的绝对实力。正如《流浪地球》系列导演郭帆所言:“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”。记者深入电影制作的各环节采访后发现,正是“中国制造”成就了《流浪地球》系列,也是“中国制造”托起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。


(资料图片)

拍电影也要走向工业化

“拍《流浪地球2》这样规模的电影,跟组装国产客机C919的难度可以相提并论。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谭飞的这番话,让不少人都吃了一惊。

拍个电影,怎么会跟搞工业一样难?据统计,《流浪地球2》剧组常驻人员1000多人,场外特效人员约1万人,各种群演2万多人(其中外籍群演约1.7万人)。其团队规模及管理难度,已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“企业管理”。

郭帆举了一个例子:剧组有时吃饭都是问题。一个中等规模剧组,中午给大家放饭,下午开工,一切正常。但当他们剧组最大规模达到2200人时,中午放饭,下午说开工时,还有一半人正在排队领盒饭中。“科幻大片涉及的环节特别多,场景道具设计、制作和布置,各环节资源调动和衔接,后期制作的预制和前置,各部门配合沟通等,一旦量级成倍扩大,协作就变得无比复杂,和放饭问题类似。”郭帆说。

想破局管理难题、推进拍摄进程,就要推进电影工业化。电影工业化并不是把电影做成标准流水线上的产品,而是按照较为科学的制作流程和较为合理的拍摄周期,稳定输出保证基本质量、符合观众预期的合格电影作品。

《流浪地球2》就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次突破,这离不开其制作生产基地——青岛东方影都的支持。“2017年东方影都还未完工时,《流浪地球》在这里拍了近一年,启用了8个摄影棚。2021年5月,《流浪地球2》剧组再次入驻东方影都,而这次的置景规模比上次翻了10倍,接近100万平方米,服装、道具、造型、技术平台也进行了全面升级。”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招商经理高勇慧说。

优越的硬件条件是基础,先进的制作能力是关键。“在《流浪地球2》正式开机的4个月前,就启用了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进行虚拟拍摄。”东方影都技术服务部的三维扫描工程师朱红昌说。

虚拟拍摄,即演员身穿动作捕捉服,在安有动作捕捉镜头的摄影棚内表演。系统对演员的动作、表情进行实时捕捉,并将这些数据一一对应到事先预设的角色模型上。同时,系统还会将有效画面合成到实际需要的虚拟场景中,从而快速呈现出动作的实时预演。

“我们先让‘替身’演员进行虚拟表演,生成了可视化剧本。这样演员们可以在拍摄前就看到自己的动作和画面,拍摄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当天的拍摄任务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”朱红昌说,《流浪地球2》在5号棚进行了近90天的虚拟拍摄,最后剪成了一部约2.5个小时的预演片,进行多次调整修改后,才正式启动演员入场拍摄。

“演员同档期下,要同步进行多个现场的拍摄,这就要求必须‘预拍’,不然每天如此多的拍摄内容不知从哪儿开始。虚拟化制作平台为电影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技术工具。”郭帆说。

用技术保障优质视觉效果

在不少影迷眼中,看科幻片就是看特效。特效代表了一个国家电影制作水平,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之所以在全世界受追捧,离不开其首屈一指的特效技术。

作为一部科幻大片,时长173分钟的《流浪地球2》完成了3000多个视效镜头、1000多个面部视效。几年前,《流浪地球》中75%的特效由国内团队制作,而第二部时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0%。故而有影评人称《流浪地球》系列为“国内特效人集体制作的结晶”。

浙江宁波点云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就是《流浪地球2》特效团队之一,这支90后团队负责的是电影刚开场不久的“无人机空战”。据宁波点云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个宏大惊险的大场面虽然在电影中只有几分钟,却耗费了团队2个多月时间。

该负责人介绍,群集特效的难点在于对点位的控制和细节的把控。影片中,大量无人机如蝗虫般蜂拥而至,既左右分列又动作统一,令人眼花缭乱。但对特效团队而言,无人机如何移动、4个旋翼如何变化,都需要一帧一帧“细抠”。“每一秒的镜头,我们需要制作25帧,所以观众眨眼的瞬间,可能就错过了很多精彩的画面。”

对科幻电影来说,特效虽好,却不能包打天下。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,《流浪地球2》的很多镜头都采用了实景拍摄。这就对道具制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

位于深圳的工业设计师杨旭和他的工作室承担了《流浪地球2》1000多件道具的制造工作,其中包括智能量子计算机550A和550C、无人机干扰枪、核武器密钥和引爆器等道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“硬核装备”。

杨旭介绍,《流浪地球2》的制作周期非常紧凑,比如无人机干扰枪道具,从设计定稿到最终交货,只有20天时间。工作室一接到任务立刻开始采购原料,预约氧化厂和放电加工厂,结构设计一完成,编程人员立刻拆件,操机人员后续加工,再紧跟打磨、喷漆、旧化等工序,在开拍前三天送到了剧组。“道具设计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各种零部件和服务供应商,在深圳工作室10公里范围内基本都可以找到,保证了整个制造流程和品质是可控的。”杨旭说。

硬核科幻源自硬核现实

如果说特效是致力于让想象在电影中成为现实,那么真实世界则是为人们提供想象空间。“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,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产生长足影响。”郭帆认为。

比如在《流浪地球2》的设定中,人类遭遇了“太阳危机”,建造了1万多座行星发动机,推动着地球脱离太阳系,在太空中“流浪”。行星发动机之所以能实现推动地球,依靠的就是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。

这看似奇崛的想象,却在现实中有着真实的对照物。在中国的大西南,就有与行星发动机外表相似的装置——中国环流器二号A(HL-2A)。“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。在HL-2A上,中国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。”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叶说。

2022年10月19日,中国新一代“人造太阳”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,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。刘叶表示,这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,跻身国际第一方阵,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。电影里中国的技术优势,不仅因为作者的“偏爱”,更有来自现实的有力支撑。

此外,《流浪地球2》中颇具科幻色彩的外骨骼机器人也吸引眼球。在电影中,人们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就能成为“大力士”,搬重物不在话下。这些外骨骼机器人都来自傲鲨智能,已经在现实中得到应用,主要服务于矿山、消防、物流等场景。

“早在2021年7月份,影片方找到了公司,导演一开始试的是二代机器人,试镜成功后就派机器人去拍摄现场了。”傲鲨智能创始人、首席执行官徐振华说,“在拍摄过程中,我们又研发出新产品,最后进组的是三代机器人。”在拍摄现场,傲鲨智能外骨骼机器人除参演外,还帮忙搬道具,减少后勤人员的工作量。

电影中,可行驶、可作业、可变形的“UEG地球联合政府”机械设备占据了“重头戏”。这些“硬核装备”并不是电影特效,而是实物拍摄,比如剧中的“螳螂”挖掘机,就是由徐工集团旗下ET120步履式挖掘机涂装而来,是一款高原、平原完全通用的全地形、多用途的应急救援装备。

徐工高装市场经理傅昱程介绍,不仅挖掘机,矿山车、灭火救援车都是实物拍摄。徐工集团在半年时间先后投入42款61台主机设备、400多套零部件及车间道具等,从各方面为《流浪地球2》做好资源配置和保障。“整个拍摄期间我们在徐工看到了很多真实的科幻,看到了真正的工业。”郭帆说。

正如《流浪地球》原著作者、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言:“如果放到30年前,《流浪地球2》是拍不成的,因为投资人会认为电影不可信。他们会觉得,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、太空电梯呢?但我们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,因为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。这种变化让中国的未来充满吸引力,这是科幻文学、科幻电影存在的最肥沃的土壤。”
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2023年02月24日第 10 版)

标签: 流浪地球 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2 太空电梯

推荐